当前位置: 主页 > 综艺 安博app官方入口:张大干是哪个朝代的-张大干是哪个朝代的人

安博app官方入口:张大干是哪个朝代的-张大干是哪个朝代的人

更新: 2023-08-09 19:44来源: 本站浏览次数:

张大干,朝代

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有哪些?

吴昌硕:近代画家。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原名俊,字昌硕,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身长金石书画,无一不精,作品气魄雄浑,苍劲铁骨,为中国画坛一代巨匠。

齐白石(1864~1957):现代书画家、篆刻家。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早年为木匠,27岁拜当地文人为师,学诗书画印。57岁后定居北京,卖画治印。60岁后,“衰年变法”重视创造,融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技法于一炉。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

张大干是哪个朝代的-张大干是哪个朝代的人

张大干(1899~1983):现代画家。原名权,改名爰,宇季爱,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1917年留学日本,在京都学染织。1919年回国后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代表作:《九方皋》、《愚公移山》。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黄宾虹(1865~1955),浙江金华人。名质,字朴存,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50岁以后,他的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李可染(1907~1989年),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自幼习画,先入上海美专师范科,杭州西湖国立艺专研究生班,师事法国名画家克罗多学习油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傅抱石(1904~1965),现代山水画大家,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便是他与关山月合作的杰作。原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江西南昌人。傅抱石在山水画上成就巨大。他还擅绘水和雨,独创“抱石皴”法。他的人物画也自成一格。

关山月(1912~2000),生于广东省阳江县。关山月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其代表作有《俏不争春》、《绿色长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连牧居》及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等。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林风眠早年创作以油画人物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其绘画广泛吸收古典艺术、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艺术的营养,并加以消化,同时又研究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艺术。代表作有《摸索》、《人道》、《人间》、《生之欲》、《人类的历史》等。

刘海粟(1896~1994),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对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和艺术理论都有精深造诣。国画创作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擅山水、花鸟、走兽,喜作泼墨泼彩法。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

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李英杰,字励公,山东省高唐县人。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的技法,并融中西技法于一炉,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独到的特色。他经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花、八哥、鸬鹚以及雄鹰等等作为题材作画。代表作有《盛荷》、《群鹰图》、《兰竹》、《芙蓉》等。

黄胄(1925~1997),原姓梁,名淦堂,字映齐,河北省蠡景人。主张以速写起家,在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两次大量临摹古代精品。以大批新意境、新技艺,展示出笔墨流畅、气度澎湃的佳作,给中国画坛开一代新典范。代表作:《洪荒风雪》、《载歌行》、《丰乐图》、《欢腾的草原》、《牧马图》。

我国著名的画家

齐白石

人活得长寿已经不容易,像齐白石这样老而创造不断的,就更是个别。他的成功,就两个字:质朴。因为质朴,绘画才可 能真,才可能美,才可能被观众心悦诚服地接受。齐白石没有丝毫的滑头,他被大多数人喜爱,是农民战胜城市粮票的典型例证,说明大家心里还是向往朴素与真挚。

齐白石(1864一1957),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代表作品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等。2011年5月22日,他的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被拍出4.2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

黄宾虹

黄宾虹的好处,已经越来越模糊,因为大家讨论得太多了。有些他的好处,几乎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障碍,这里面就有机会主义,鼠辈们总想用一些东西去掩盖另外一些东西。黄宾虹的好,毫无问题,关键是后人能不能薪火相传,而不是简单地催生出一群一群的照猫画虎。

黄宾虹(1865年-1955年),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有“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之誉。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6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1887年赴扬州,从郑珊学山水,从陈崇光(若木)学花鸟。除山水画外,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有“再举新安画派大旗,终成一代宗师”之誉。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亦有“南黄北齐”之说,“北齐”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鸟画巨匠齐白石,而“南黄”说的就是安徽的山水画大师黄宾虹。他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晚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被聘为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因病未赴)。

徐悲鸿

即使对徐悲鸿有各种各样的争议,他对中国绘画发展起到的作用,仍然掷地有声。他在中国画、油画、书法创作以及美术教育上的贡献,是一流人物才可能成就的, 所以争议不能使其减低分量,就像真金不怕火炼一样。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汉族,江苏宜兴人,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1912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1916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学素描。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并兼职于孔德学院。1919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潘天寿

潘天寿是画家中的画家,他的画是一堵墙,严严实实,处处都有精妙绝伦的用意,需要用心揣摩,也许有一天, 明白了,可以翻墙过去,忽然发现,原来已经脚踏泰山之巅了。

潘天寿(1898-1971),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安博app官方入口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解放后,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

林风眠

人孤独,画才会有诗意,而从热闹到孤独,从不平凡恢复平凡,就会产生林风眠那样的画。洗去铅华,离群索居, 有点倪瓒的味道, 因此他那些减弱笔墨意味的线条,倒有几分逸气,无论何时何地,出现的都是一片净土。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林风眠是20世纪的杰出艺术家。他成熟早,艺术探索期长,对艺术专心的程度高。在致力于中西融合的画家中,他付出的劳动最大,成就最突出。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法国蒂戎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西子湖畔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高等学府暨中国美术高等学府——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任校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后来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常务理事,理事。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李可染

李可染算是笨的,但他偏偏赶上大家都聪明过头的时代,他的笨反而一支独秀、出类拔萃,这是反证的道理。他的山水画,被批评为黑、板、结、做作和不自然,这些都是事实,但他的创造仍然是前无古人,也许山水画发展到20世纪,恰恰需要一位普罗米修斯来修理它的流利恶习。

李可染(1907.3—1989.12),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回乡作小学教师,并任教于徐州艺术专科学校。1929年考入西湖艺术院研究班,学习油画并得到林风眠的指导与赏识。1943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讲师。次年在重庆举办水墨写意画展;1945年与林风眠、丁衍庸、关良、倪贻德举行5人联展。1946年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翌年春拜齐白石为师,相随10年。同年又深得黄宾虹积墨法之妙。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陆军院长。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李可染先生一生中用过6个斋号,分别是有君堂、十师斋、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墨天阁。其中有君堂、师牛堂、识缺斋、天海楼见有钤印及堂匾,十师斋与墨天阁不见钤印。他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代表作品有《万山红遍》、《漓江山水天下无》、《杏花春雨江南》、《山城朝雾》、《看山图》等。

张大千

20世纪没有谁能够像张大干那样,把传统画得如此之高古绝妙。虽然创造少了一点,但说到他对传统文化的保存,对中国画在海外的推广, 对中国画的“传奇化”,等等功绩,仍然无可替代。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yuán),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2010年5月17日晚11点半,张大千1968年所作巨幅绢本泼彩《爱痕湖》,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画面描绘的是远眺瑞士亚琛湖所见。经过近60轮激烈叫价,以人民币一亿零八十万元的天价成交,这也是中国近现代书画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同时,这一价格也创出张大千个人作品成交新纪录,成为中国近现代书画市场价格新的里程碑。

吴冠中

吴冠中的创造,代表中国绘画的某种发展方向。他的画简单,如此有更多人喜欢;他说“笔墨等于零”和绘画要注意形式,一样是要创造出可以有更多观众的作品;事实也是如此, 向内对中国画语言的拓展, 向外对中国画向世界范围的传播,吴冠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冠中(1919—2010),1919年生,江苏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的中国国画家,油画家,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国内外已出版画集约40余种,文集10余种;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四川内江张大千纪念馆导游词

张大千纪念馆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圆顶山,为纪念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而建。纪念馆东临西林开发区;西与内江师范学院等高、中等学校相邻;南俯沱江;北为浅丘田园风光。地貌为一狭长之小山丘陵。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75米。占地面积20973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登高南眺,甜城内江尽收眼底。 纪念馆的五个展区,以数百件照片、实物、诗笺、书信、画稿、画集、书籍及书画作品,分别展示了张大千的生平事迹、艺术进程、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及在世界艺坛的影响和地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川内江张大千纪念馆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用。

四川内江张大千纪念馆导游词

非常欢迎各位(女士、先生、领导、同学......)参观张大千纪念馆!

前院

张大千先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敬仰的艺术大师。为了纪念张大千,他的故乡内江专门修建了这座纪念馆。

内江市张大千纪念馆位于内江市东兴区东桐路圆顶山,东临古刹西林寺及西林开发区;西与10余所高、中等学校相邻;南俯沱江,北为浅丘田园风光。地貌为一狭长小山丘陵。东西长约 400米,南北宽约75米,占地面积20973平方米,是台北张大千纪念馆的10倍,也是迄今为止全国19家近当代书画名家纪念馆中占地面积最大的馆。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群建筑是张大千纪念馆的一期工程,也叫主体工程或"大风堂"工程,它是根据张大千的故居特点和川南民居建筑风格建设而成。看上去亲切自然,乡土气息浓厚,给人一种古朴典雅、气势恢宏的感觉,是富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园林建筑。

现已开放的纪念馆第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占地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包括三个陈列展览厅,一个接待室,一个展销厅及行政业务用房等。之外,尚建有一座长36 米高2米的镌刻有大千先生及胞兄张善子先生书画作品的艺术墙,一个360平方米的荷花池,一个约800平方米的芭蕉园和 "大风堂味苑"餐厅。

一般说来,为名人塑像往往选择大理石、铜、汉白玉等材料,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座张大千雕像却是青石制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张大千一生特别重亲情、乡情、友情。他晚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行遍欧西南北美,看山须看故山青"。安博app官方入口为此,纪念馆就特别选择了具有乡土气息的、地道的内江青石作为雕像材料。不少大千先生亲朋好友、门人看了这充满乡情、栩栩如生的石雕像后勾起许多回忆和思念,以至于驻足留恋,不忍离去。

在前院的南侧,各位所看到的是"大千艺术墙"。原本这里是准备修围墙的,但纪念馆的管理者们却独具匠心把它修成了艺术墙。在全长36米的艺术墙上,我们看到了用空花窗间隔的21 面大理石碑,碑上镌刻的是张大千和其胞兄张善子的作品,可以说,大千艺术墙是融安全性、艺术性、观赏性等为一体的一座展台。

为大千纪念馆题词题名的名流不少,如启功先生、刘海粟先生、胡绳先生、谢稚柳先生等等。这是张学良将军为本馆题写的馆名。当然也是张学良将军在大陆极有限的墨宝之一。

棠棣联辉厅

(展厅外)张大千在他的故居曾撰书对联一福"细注虫鱼笺尔雅,广收草木续离骚"。这体现了张大千的一个重要艺术思想。著名作家李准十分敬仰大千先生,故而重新将这幅对联"拜书" 于此。此外,启功先生对张大千也十分推崇,亲自撰书一�"山川自逊神工笔,魂梦长悬故宅心。"

(展厅内)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1899年生于四川内江,自幼随母习画,后得兄姊教诲。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苦学力行,精进不懈。二十年代,因临摹石涛作品而声名大震,被艺苑誉为"百涛专家"。30年代,被徐悲鸿推崇为中国画坛 "五百年来第一人"。敦煌行之后有"南张北溥"(溥心禽)之说。 50年代世界艺坛又有"东张西毕"(毕加索)之赞,1958年被国际艺术学会公推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其实,他一生不仅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包括山水、人物、走兽、花卉等题材的中国画,而且还是书法家、金石家、收藏鉴赏家、诗人、摄影家,可谓全才通才,多方面发挥着他的才能,为弘扬并传播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大千胞兄张善子一生饲虎,画虎,以虎寄信,以画言志。他精山水、走兽。抗日战争中,他与张大千共同举办义卖画展并变卖家产赈济灾民,继而远渡欧美举办《张善子、张大千兄弟画展》等,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并将所得10余万美元全数寄回祖国。1940年归国后仅十余天,由于劳累和疾病,长辞人世。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家乡的土地养育了一代艺术大师。大千故里内江市位于川中腹地,素以商贸兴旺、交通发达、文化昌盛著称。这座山环水绕的城市又誉为甜城、书画之乡。据史载,内江在古代"人文荟萃、多产英才"如"孔子之师"苌弘,文章天下第一"的范崇凯,数学家秦九韶,"理学鼻祖"高道陈抟等。近现代,她又养育了喻培伦、公孙长子、范长江、陈毅等杰出人物,也哺育了张大千、张善子这样的文化名人。这是大千故居的照片,这是他父亲张怀忠、母亲曾友贞、二哥张善子、三哥张丽诚、四哥张文修等。张大千排行"老八"。

大千先生21岁自日本学习染织技术归国后,正式拜师学艺,先后拜曾熙、李瑞清为师学书法,并以书法通画法,从石涛起步,旁及八大、石溪、渐江、老莲、唐寅诸家;上追隋、唐、宋、元各代,从中长薰三沐,探求古代名家书画艺术真谛。他遵循石�"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从祖国名山大川中吸取养料;他居青城,攀峨嵋,三上黄山,游履西康,泛舟长江,从生活中采集创作素材。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认识到"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要善学善变"。同时大千先生还注意从戏剧、摄影、园林等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

四十年代初,张大千为了进一步"师古",赴敦煌临摹壁画长达三年之久,直接吸取了我国古代绘画鼎盛时期的成果,导致他画风巨变。同时,关于敦煌,张大千又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一是为敦煌石窟编号。他是第一位为敦煌编号的中国人。二是宣传敦煌。张大千在兰州、重庆、成都等地举�"临摹敦煌壁画展",使国人提前了几十年了解了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同时,展览的举办也影响了不少人的一生,如原敦煌艺术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即是在重庆参观了"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之后,前往敦煌并立志献身敦煌。三是保护敦煌。由于张大千对敦煌研究深透,因而他认识到政府必须赶紧成立专门机构对敦煌进行保护,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于1943年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使得这一民族的艺术宝藏开始得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为吸取西方艺术之长,大千先生于1949年离国,开始萍踪海外的艺术生涯。他先后暂居香港、阿根廷,置宅巴西(八德园),购屋美国(怀毕庵),1978 年定居我国台湾省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50至60年代,是他痛苦探索,奋力挣脱世俗羁绊的时期,然而其艺术成就、名声却达到鼎盛,从"师古。到"师自然",最后闯进了"以心为师" 的自由王国,独立于世界现代艺术之林。他独创的大泼墨、大泼彩和墨彩合泼法,画面瑰丽幻化,构图气势雄浑,作品更加博大精深,使中国画技艺技法跃上了一个划时代的新台阶,为中国绘画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张大千生性豪爽,洒脱。对人、对事、对自然都重一个 "情"字,特别是亲情、友情和乡情。就连无生命的工具毛笔,他也十分重情。所用过的残笔他从不扔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时候,他就选择一个"风水特别好" 的地方,将笔埋了,并亲自立碑刻上"笔冢"二字,所以有"大千葬笔"之说。他一生广交善交,结识不了少各界朋友,如张学良、徐悲鸿、梅兰芳、林语堂及毕加索等。他自己常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友情,而不是金钱"。这与他虚怀若谷,热情旷达,重情重义的性格分不开。张大千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在进行艰苦的艺术创作时又不忘生活的乐趣,且涉猎广泛,风彩动人,与毕加索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曾被迫作过土匪百日师爷,出家当过百日和尚。生活中,对烹饪、花草园林、音乐戏剧、饲养动物等也十分有兴趣。徐悲鸿称他有三健——健吃、健谈、健步,"与斯人往来,能忘此世为二十世纪"。

大风堂厅

(展厅外)横匾《大风堂》取自张大千手书,《大风堂》是张大千和张善子的画室斋名,因而所收弟子叫大风堂弟子,所藏古字画珍品出版物叫《大风堂名绩》,以及有今天的"大风堂画派" 之说。外面这幅对联是张大千撰书的"学业日唯不足,精神养则有余",以此勉励自己,也常以此来告诫弟子。第二幅对联为张善子�"四面云山谁作主,一声长啸振雄风",以"虎翁"的独有特点,体现了他在抗战时期的民族意识和政治态度。

(展厅内)现在,让我们在了解了张大千的基本情况之后,来欣赏一下张大千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其艺术进程,艺术思想与特色。

作为当今最负盛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他的艺术进程体现了循序渐进,不断扬弃,不断创新,进取不息的原则。

张大千的艺术思想主要有以下七点:一、人品高,画品才能高。正如大千先生自己常说的:"艺术,是感情的流露,是作者人格的表现"。二、七分人事三分天。按张大干的说法是"以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绝对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自己下功夫最重要,尤其是在基础上下功夫最重要!"。三、博采古今,力求创新。无论是向古人学还是吸收西方艺术之长,张大千都特别注重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所以美术界对他的评价是"大千多变,每变必新"。四、遗貌取神,表现真美。究竟怎样才能遗貌取神呢?张大千道出了绘画的真缔:"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当太像,但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画当然不如摄影,若求它不像,那么又何必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与不像之间,得到传神超物的天趣。以便达到"画以表现美为主"的目的。五、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张大千主张"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若是格调太低,则为人所不取"。就是文房四宝,张大千也总是追求"上乘"。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大千一生的艺术实践可以说是这句话的具体体现,而且他对这句话有深刻认识,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提高艺术修养的途径,不可偏废"。七、学无止境,各种画都要学好,才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张大千告诫弟子们说:"你们不能只学一间,应该广泛地学习,要山水、人物、花鸟等都能画,只能说长于什么,不能算是大画家"。

从拜师学艺到面壁敦煌这一阶段,他的作品由粗犷走向清丽雅逸,喜用积墨、积色之法,其青绿山水、荷花是这时的主要代表。四十年代初的敦煌之行,使张大千的画风巨变,山水画采用大面积破墨、积墨、积色之后画面宏大广阔,水墨五色六彩与金碧青绿的融合更使画面丰富浓重,金碧辉煌。同时,仕女画达到了顶峰,行笔稳健敦厚,所画仕女高华明丽,丰艳窈窕,各具其态。五十年代,他仍然重视笔法。在与毕加索会晤之后,更加坚定了张大千继承传统前提下的创新理念,经过长期的实践,首创了泼墨泼彩法,在极度发挥水、墨、彩功能之下,山水画深厚凝重,浪漫奔放、气势撼人、幻亿无穷、苍浑雄深,色彩浓艳深邃、美如仙境,技法流畅自由,灵巧新颖。其艺术特色与早期作品的清新俊逸形成较大对比。

张大千的书法主要来自北魏碑,并融行、草、隶、篆各体,自成一家。书法追求险峻、流畅、刚劲、笔断意连、独具特色。被当今书法界推崇为"大千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法张大千各类作品情况。这是《南极寿星图》、《供养天女》,书法作品《喻培伦传》等,《荷花图》、《梅花图》,临摹敦煌和古人作品《飞天》等,《文荟图》,著名的《庐山图》、《长江万里图》、《泼墨泼彩山水》等(导游时,对作品的解读可根据观众对象分别对待、或重艺术或重逸闻趣事,或者也可将艺术进程、思想、特色分别到各作品解说。)

艺坛宗师厅

(展厅外)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得知内江修建张大千纪念馆后非常高兴,这就是他手书的"艺坛宗师"和撰书的对联"毫穿铁卷,丹青幻化惊海域;江开石壁,云帆鼓荡梦神州"穆青先生对张大千的艺术成就和大千先生的思乡之情描绘得入木三分。而著名学者、书法家王学仲却换了一个角度评价大千:"大千世界归禅眼,精舍摩耶酹髯翁"。

(展厅内)非常不幸的是,张大千回到宝岛台湾才几年,却因病医治无效,于1983年4月2日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享年85岁。

这是去世后的一组照片。海峡两岸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世界各大报和各大通讯社纷纷发表消息。这是大千故居发往的唁电,后登载于香港《大公报》。

张大千一生举办的画展甚多,仅在欧美等国家的20年内,就举办展览近30次,而这里若干照片反映的展览却是海内外为了纪念张大千而举办的一些展览的场面。

中间这幅大千的作品却是很多人过去都不知道的,这就是 1948年张大千先生为毛泽东主席精心绘制的《墨荷》,上款"润之先生法家雅正"。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组图片,是内江举办首届大千文化经贸节的情况。

张大千是位大收藏家,然而他自己的作品却遍布全球,一直厂为各界争相收藏,这是徐悲鸿先生收藏的张大千的部分作品。

中间的卧式展柜,陈列着张大千、张善子生前出版的书籍、画册以及专家学者的评论文章、专著等。而实际上这些仅仅是沧海一粟。

张大千虽然已离开了这个生他养他的世界,但他的艺术生命永存。张大千先生博大精深的艺术,令人敬仰的成就,赢得了世界艺术界、评论界的尊重。张大千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创新上,在传播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保护发掘敦煌艺术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建树,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他的声誉,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艺术及其思想将会得以发扬光大。

谢谢各位参观!

赏大千先生晚年巨作《桃源图》

“种梅结实双溪上,

总为年衰畏市喧;

谁信阿超才到处,

错传人境有桃源。”

      这首诗中体现出了张大千对居住环境变化的无奈,借诗画发了一通人间桃园无处寻找的感慨。 

    《桃源图》是张大千晚年时期的作品,当时他正居住在台湾台北郊外双溪,此居所是画家择景自建的乡舍,因大千独特的眼光和其名气,旁边的自建房屋与迁入者增多,变得不再幽静,于是张大千有感而发,画下了这幅画。

      这幅画的整体内容是漫山遍野的桃花和大片翠绿的高山、岩洞和垂钓的渔翁。张大千利用散点透视的绘画手法,画下了一幅美丽的山涧画卷,给人创造出一幅带有神话色彩的画作,令人如痴如醉。

      1996年本人随国家邮政总局局长一行访台北外双溪溪水双分之处张大千故居“摩耶精舍”。该故居为张大千亲自设计兴造的四合院型建筑,特在张大干故居画室留影。大千先生巨作《桃源图》作于此画室,抒发的是大千先生晚年的胸臆。

张大千,这个名子取自什么成语

张大千这个名字来自成语,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 dà qiān shì jiè ]

详细释义

【解释】: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张大千(1899—1983年),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四川省内江县人。张大干原名张正权。1919年,他到松江禅定寺为僧五个月,逸琳法师取《长阿舍经》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为他取法号“大千”。张正权从法师为自己取的法号中悟出,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可包含在一个人精诚专一、锲而不舍的一念之间,从此便以张大千为名字,别号“大千居士”。

关于张大干是哪个朝代的和张大干是哪个朝代的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广告位: 260PX-250PX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发展历程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Copyright © 2002-2023安博app官方入口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网站地图

目录地图| 内页地图| 文本地图|